2017年4月21日 星期五

2017年3月10日至3月31日於中國上海市【泓盛空間】舉辦《體相容顏 林季鋒 藝術展》個展


2016年1月8日 星期五

2016年1月16日至2月28日於台灣高雄市【小畫廊】舉辦《妙有 林季鋒 當代水墨白描》個展,並訂於1月17日星期日下午3點舉辦開幕茶會









2016年1月7日 星期四

道藝一體,原可如斯
撰文/林谷芳.圖版提供/林季鋒

 談林季鋒的白描佛像,得從最根柢的,宗教與藝術之間的關係談起:
 1990年代,泉州一尊元代的媽祖像被奉迎來台,神像脩葺一新,令文化界譁然,咸以為一件重要的歷史文物就如此給外行糟蹋了,當時藝文記者於此相詢,我的回答很直接:「媽祖造像是用來膜拜,可不是用來作文物的。」
 這回答很單刀直入,但為直扣問題根源,卻非得如此直搗黃龍不可。正如了解敦煌,你可以做美學藝術、社會文化的切入,但不談它的宗教原點,就無以看到它為何存在,你的解讀與當年造敦煌者的心情就是兩碼子事。
 談敦煌,得把場景拉回當年西行求法的行者、東來貿易的商旅身上,他們到了敦煌,為何造壁畫?不就是為了求得庇佑平安,就這心理,當年的他們,會是看了反彈琵琶的歌舞畫作乃至佛國經變而感動皈依,還是看到那直透窟頂的大佛更能覺得受到庇佑呢?不問可知,儘管前者在後世社會文化史的研究價值可能高於後者,但對當事人,這高大直如佛經所說「報身」的造像才真是能撫慰庇佑生命不可知之未來者。
 這是談宗教造像時必須觀照的根本問題,你不能只看美學藝術、社會文化,而離開它宗教的原點,否則何只以紫奪朱,甚至有時還悖道而為。
 當然,藝術與宗教不是不相涉的兩端,它們是人類精神文明的兩大塊面,宗教藝術自來是藝術的一大分支,不過,這詞語也容易讓人誤以為藝術是主詞而宗教僅僅只是形容詞而已,卻忘了在此,多數時候,宗教是主詞,藝術卻只是形容詞。
 宗教造像是以讓信徒起信為目的,以此,除非異端邪門,否則,宗教既扣準了生命的超越,聖者造像就自然會有它令人心嚮往的地方,而如果更能「道藝一體」,這造像就「大化無形」,即使非信眾乃至異教徒,也能在其中看到可資感動嚮往乃至追隨之處。
 麥積山的微笑佛陀如此,榆林窟的普賢菩薩如此,宋代的木雕觀音也如此,雖然在此的感動總還有教內教外之別,但卻總是一體讚歎。
 會讚歎,重點不在那姿態造形的美感,會讚歎,是祂直顯了一種超越的生命的狀態,而這狀態的聚焦,則在「表情」——臉。
 臉,映現生命狀態。開臉,因此是佛菩薩造像成否的關鍵。
 而談林季鋒的佛畫,更不得不聚焦於他的開臉。
 聖者的臉難開,難,關鍵在於「完美」。這完美,必須符合教義,但符合教義,還不真難,許多神祇,原不在人間,所謂「鬼神易繪,犬馬難描」,在此,你盡可想像,關鍵只在你想像的高度,想像得好不好。
 但如果這聖者、這神祇原就是活生生的人修煉而成的,這像,就真難描了,你不能不真,但你也不能只停留於真,不真就與人無涉,只真,又難免於俗。
 佛菩薩的臉正如此,所以難開。
 佛菩薩是人修行而成的。修行這詞,就狹義而言,在西方幾乎找不到完全的同義詞,但它卻是東方宗教的基本觀念,道家說人可以修煉成仙,佛法更直接立於「眾生皆具佛性,人人都可成佛」之上。以是,儘管就佛理,佛菩薩有自己的「自受用身」,可以高百萬「由旬」(每由旬約20至40里),各種莊嚴尤非人間所能想像,可祂的「應身」,則不僅是此娑婆世界眾生之所能見,其現,更就為應化此土眾生而來。就因此,佛菩薩之像較之他教造像乃更須有人間的真。
 然而,只這真,並不成其超越,要在此真上兼有超越,對畫者其實是最大的考驗。佛菩薩的理想造像,是讓觀者感受莊嚴,卻又覺「道不遠人」,無比讚歎可又無比親近,依此,觀者何只心生皈依,更覺人人皆可成佛。
 真上的超越,能做好,就跨越了不同宗教乃至信教與不信教的藩籬,祂可以純然就是一個理想生命的造像,但這像,卻又不泥於世法的愛情、親情、友情,祂直透超越與神聖,而到此,就能有真正「大化無形」的接引。
 從這角度,林季鋒的白描佛像在當代造像藝術上,就有其不共之處,以之,正可為此中之翹楚。
 說不共,不是因他畫的佛菩薩如何清淨莊嚴,而是能在此之上更讓人「如
斯人」,讓你既覺親切,卻又不失超越,而此超越更就在人間,這兩者的得兼乃至熔為一爐原就不易,但林季鋒則在此達到了兩者「原為一事」的統一。
 他畫的阿彌陀佛如此,他畫的觀音菩薩如此,皆出塵、親切、莊嚴、神聖、超越兼而有之,而其中一幅留髮的地藏菩薩,其世間俊男的臉像更完全無礙於它清淨的解脫,尤其是凡聖一如的體現。
 正因這凡聖一如,看過林季鋒佛畫的,無不為這佛菩薩的臉像所讚歎撼動,而這撼動,常就直接化成一句「竟可如斯」的驚歎。
 竟可如斯,是對畫家,以行者之心清靜作畫的讚歎;竟可如斯,也是對所畫的相好莊嚴的讚歎;但這竟可如斯,更是打從心底對「原來生命也能如此」的讚歎。
 而在讚歎中,觀者的修行種子已自然被植下,佛心已悄悄被喚醒。
 到此,真乃無言自化,道藝一體!

(文章摘自藝術家雜誌第488期P.342~343)



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(局部)2006

 

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(局部)2015        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(局部)20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