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7年1月15日 星期三

1997年 林季鋒的白描佛像繪畫


中國佛教 1997.1



  年輕的工筆畫家林季鋒居士,月前在台北佛心文化藝術館展出一系列的白描佛像作品,畫風清純細緻,為佛畫藝術再闢新境,在青年畫家中難得一見。林季鋒曾以國畫類第一名畢業於東海大學美術系,並遠赴中國大陸浙江的中國美術學院進修一年。林居士早期在工筆花鳥方面就有可觀的成績,而過去六年裡卻專注於佛像畫,每日鈔寫《心經》,儼然置身無染的淨土。他說:「我從小就想畫佛像,只是以前小的時候畫不來。現在能,當然就全力以赴了。」
  出生在篤信佛教的家庭環境,鄰居事的宗教信仰及情操啟蒙得早,且與其生活、藝術很自然地契合無間。自大陸返台後,就一直在台中的寓所,清簡度日、工勤繪事。正值意氣風發的青春時期,林季鋒境能收束身心,摒除雜念,簡居一方斗室描繪佛像,著實令人難以想像。然而,安於閑靜平淡是他本身的性情,那種常人不易達成的耐力和苦工,早已融入日常生活作息了。
  欣賞林季鋒的白描佛像畫,其精密勻整的筆法、細膩如絲的線條,常令人印象深刻。近似清淨不沾人間塵埃的諸佛寶相,就像是作者內心一處無染淨土的顯發;當細膩線條透入薄如絹紗的禪翼宣紙上,我們從諸佛菩薩的端正慈顏中見著了生命的勁力,而非氣若游絲的纖細線條。是以,在看似簡易的筆觸後面,除了嫻熟的技巧外,應該還有對生命的投入。
  據了解,中國繪畫裡以線條作為描寫人物形貌的主體,一脈相傳到唐代,如閻立本、吳道子……等名家,其畫風各擅勝場,均為後來之人物畫家所推崇和嚮往。只可惜年湮代遠,宋代以前的名家作品所流傳下來的少數珍藏,其是否為多有爭議。儘管,線條為主的人物畫可遠溯至戰國時代東周古墓中的燮鳳人物圖,或漢朝壁、磚畫上生動的人物線條,但真正以純墨線建構的白描人物繪畫圖像,似乎只能從宋代的李公麟作品中去揣摩了。
  再者,中國水墨畫傳統延續到了二十世紀,畫壇年輕一輩多數喜好現代與創新,鮮見向林季鋒這般沉迷於工筆繪畫創作的例子。他在大學時期所臨宋人之「燃燈授記釋迦文圖」,便已可看出其崇古、好古的用心。林季鋒此一時期選擇白描技法,是他對自己的一項挑戰。就在他工筆花鳥裡色彩已達暈染穠纖出神入化的境界後,他希望把中國水墨裡的線條,帶到一個極其細緻的境地。
  「白描佛像畫」系列造像皆取法於古人,不論姿態、手印、持物均有所據,而鬢髻、寶冠、天衣、纓絡、臂及腕釧,甚至台座、華蓋……等則是從古法中變化,尤其林季鋒頗好精雕細鑿的工夫,使其作品愈顯繁複細膩。以「觀自在」為例,觀音菩薩頭髮如蛛絲般的細線,線條平行,令人嘆為觀止。即使是點綴背景的飛天花卉:牡丹、梅花、玉蘭、萬壽菊、鬱金香、夜來香……等廿六種,也都一一細雕,不馬虎帶過。
  「觀自在」、「阿彌陀佛像」,均在沉靜莊嚴的面容裡透露出莞爾微笑的神韻。「釋迦牟尼」寶相的莊嚴,長耳及肩,頂上突出如峰的肉髻;勾金的袈裟邊飾,素淨中隱現光芒。「地藏王菩薩」所持的寶杖,光看那一筆直下的線條,就知道非苦練而不可得。餘如「文殊菩薩」、「普賢菩薩」、「大勢至菩薩」……等系列作品,讓我們看到了他表現在寶器、華蓋上的用筆變化,使得雖是樸質的白描繪畫,也充滿了變化和多樣的可觀性。凡此,除了歸功繪畫技巧的精練之外,作者純樸個性亦是其中因素。尤當此滔滔濁世,林季鋒的生命及其藝術,正向汩汩清流,掏洗淨化著你我的耳目。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