藝術家 2001.5
文/陸蓉之
中國人物化的傳統以魏晉南北朝時代的顧愷之為正統之宗始,其時以表現「飄逸淡雅」、「秀骨清象」等神韻為目標的流線、雲氣紋,一般稱之為高古「游絲描」。魏晉南北朝由於神仙思想正盛,知識分子之間重視人物的品評,重視獨立的個性與人格,重操守、重風度,所以顧愷之論畫首重「傳神」,而曹植論文提出「逸氣」的概念,在繪畫的表現方面,自然以線條飄逸的清韻為追求目標,也都是為了彰顯人物的個性和精神特質。到了唐朝佛教大盛,流宕飛舞的靈動線條,無論閻立本的「鐵線描」或吳道子的「吳帶當風」,也都能顯揚盛世的風發。至此顧愷之一脈相傳「精靈之氣」與「柔美之韻」的人物道統,與印度佛教東來影響下實質的「壯氣」與「體韻」,兩派巧妙結合而達到古典風格「天人合一」的高度成就,而道釋的人物畫亦達臻巔峰。
一說中國人物畫的白描畫法始於吳道子,至少從目前所知的文字史料來看,白描畫法似乎濫觴於他那個時代。若從白描作品的真蹟而言,恐怕要首推北宋李公麟為代表人物。「而李龍眠道藝雙修,匠思不匱,於畫藝之作,乃不稍憑假青綠朱粉之襯飾刻畫,而僅以高雅超逸之筆墨,依物象特有之形質,輕描淡寫,而具畫意神韻之極致」,故李公麟筆下的道釋人物能夠達到「唯道集虛」及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極為神妙的化境。南宋牟益的<擣衣圖>卷今藏台北故宮,雖承續李公麟的白描畫法,但亦有跨越龍眠而直追魏晉高古之風,人物造形卻取自周昉,變六朝人物輕飄的性質為張萱、周昉的豐厚感,又再變「周氏的富麗熱鬧為清淡雅靜而寓離愁悲思的畫面」。
林季鋒在東海大學美術系就讀時即曾臨摹宋人<燃燈授記釋迦文圖>,引燃他對白描人物的興趣。出生在篤信佛教的家庭,本身的性情從小就溫遜、素淨。他在繪製佛像之前一定淨手、潛心,然後心無旁騖地寫出他心目中完美至善的莊嚴法相,甚至廢時數月之久廢寢忘食只為完成一幅畫。雖然,他的佛祖、觀音、羅漢、維摩詰圖等人物造像往往取法於古圖的構圖,但他絕非對臨或模仿;反之他以挑戰古人和超越古人的心情,即使姿態、手印、持物皆有所據,然而髮髻、寶冠、天衣、瓔珞、臂釧、腕釧、台座、華冠等,都經過他細心地重新變造,集古之大成卻又有所變化,自有別於食古不化的臨摹之作。林季鋒的工筆白描及進精雕細鏤之能事,一毛一髮皆以最細筆一絲不苟為之,細密精秀至極乃前所未見、前所未有。
從上一次公開展出畫作到這次的正式個展相隔已達六年之久,這段日子林季鋒棲身台中無異於離群索居的生活,如春蠶吐絲般一日不廢地專注執著於他的白描佛像畫。今之古人的林氏,雖仍以先人為範本,然而他改以挑戰自己、超越自己為新目標,嚴格要求自己不但線條要細勁力透紙背,而且還要配合人物的身分與造形,以剛柔並濟充滿變換之線條品質,表現出各自不同的樣貌姿態與氣質。新作發展出以淡墨暈染襯線,以及以點苔法的概念,在畫面局部飾以淡彩或描金,畫龍點睛以達提神效果,而且兼容並蓄清雅與華美之盛,猶勝牟益之變周昉。在經營白描工筆人物畫之餘,花鳥畫是林季鋒想像中的「世外桃源」,是他紙上遊園的精神生活。其實,林季鋒在校期間反而是以工筆花鳥畫為主,人物畫為輔,花鳥畫原本是他的專長,信手拈來十分得心應手。
黃光男在其<宋代花鳥畫風格之研究>中,提及根據畫史所記,花鳥畫發展自遠古,至秦漢已有高度的表現。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之西漢帛畫上,便有龍、鳳、金鳥等圖騰式的祥瑞花鳥的創作。唐代因為自然主義思想的滋長,而產生強調寫生技法的新面目,中唐花鳥大家邊鸞「冠於當代」,晚唐則有刁光胤,花鳥畫已然發展成熟,與山水、道釋、人物畫分庭抗禮,獨立成一科。潘天壽論花鳥畫,認為五代的徐熙、黃筌並起,致使分道揚輝,與人物畫有並駕齊驅之勢。到了宋朝,純粹審美的風氣大盛,花鳥畫與山水畫益見榮盛,幾取人物中心地位而代之。黃光男將宋代花鳥構圖分作「全景」、「小景」、「折枝」、「瓶插」四類來討論,認為「全景」尺幅較大、畫境亦廣;「小景」以冊頁、紈扇居多;「折枝」與「瓶插」則大致有寫生或速寫的性質。
林季鋒此次展出的花鳥畫,大幅「全景」作品多數為其早期所作,顯示他承繼刁光胤、黃筌一脈的「用筆心細,殆不見墨蹟」,然而他在膠彩畫復興基地的東海大學求學期間,不免又融入膠彩畫賦色柔美的特徵,無空靈之氣,而有記景寫生之時,且顯得更加富麗工巧。其他「小景」之作皆「一花一葉一世界」的自然觀照,以及小品「折枝」所流露的南宋院畫品貌,畫幅雖皆小而「面目自在,氣盛質麗」。他的<蓮花>、<百合>、<薑花>取材自生活場景,素淨白色花瓣由芯蕊點綴得生意盎然,直追宋人的風采。
追尋中國水墨畫的傳統,在今天看來好像是一條荒僻難行的道路。然而偏偏有一位像林季鋒這樣不為流俗世風所動的青年畫家,堅持從傳統中打開一條汗水淋漓的狹徑,而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在篳路藍縷之間還能夠獨樹一己之風貌,邀得古月照今人,讓思古之幽情絲毫不再寂寞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